第九百零二章回程(二合一)-《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1/3)页

    人不吃饭就会饿。

    然后还要驱赶这些饿肚子的士卒给朝廷平叛,谁能甘心?

    剿饷是必须要加的!

    至于山西巡抚吴牲说山西士卒多有双饷,还用二三人的空粮加贴一人,是谓帮粮。

    就这么多粮饷大多数人都领不到,还都是将领家丁才能领。

    可这单单是山西一地的现象吗?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不断的增饷,增拨军费之外,还能有什么良策呢?

    当然有。

    捐钱。

    崇祯自是召开御前会议吐露自己的心中苦闷:

    “自从去年谕令勋戚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无急公体国之心。

    就是省直乡绅也不捐助,待到贼来了,钱财都为他们所有,怎么这等愚昧?”

    朱由检恨不得在内心狂骂,他奶奶的,你们为什么不捐?

    朝臣不言语,这种事没有人愿意开口,即使要当马骨都没有人愿意干。

    崇祯见众人无言,又继续责问:

    “贼定要大剿,定要用大兵,只是钱粮若是不出民间,就该发帑藏了,目前帑藏空虚,发不出来。

    两个月前就让你们查粮加派,到今日为何都不见奏来?”

    五府六部以及衮衮诸公对于加派这件事上都不表态,不想给皇帝当前驱。

    或者说皇帝要损害他们所代表的利益了,全都开始装聋作哑。

    所以崇祯对杨嗣昌这个敢于说话的人,异常重视。

    朝廷动用各省税粮“存留”来解决军饷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捐钱是不可能捐的,咱们宁愿在秦淮河喝花酒也不愿意把钱交给朝廷。

    皇帝那几首诗的奖赏,着实是没什么吸引力。

    尤其是皇亲国戚官僚乡绅都不肯捐助,国库又空虚,地方财政也捉襟见肘,除了加派还有什么办法呢?

    几次思考之后,崇祯终于准许了杨嗣昌的建议,要以诏书的形势,在全国加征剿饷。

    杨嗣昌增兵增饷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

    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要这四处的巡抚以剿为主,以防为辅。

    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六隅,要这六处以防为主,以剿为辅。

    就比如如今的贼寇在湖广,那么河南、陕西、四川、应天、凤阳、江西各巡抚张网六面,而总督、总理都入江北合剿。

    杨嗣昌的主意就是总理、总督随剿随杀,各巡抚是四面合围,无论主战场在何处,都要布置出一个网。

    尽管杨嗣昌的这个网有漏洞,那便是山陕、延绥三地只能预防,不能围剿的现实。

    他决定先搞盘踞在湖广等地的贼寇,有了卢象升的成功经验,谁更容易打显而易见。

    由此还可以给官军提供信心,最重要的是给皇帝增强信心。

    要不然上来就啃锤匪这块硬骨头,怕是牙被嗝没了,也收不到什么像样的效果,犹如袁崇焕一样,杨嗣昌也下不来台。

    倒是吴国俊听完杨嗣昌的谋划后,顿感不妙。

    尽管对锤匪是有防范心里,想着先灭盘踞在中原腹地的反贼,可贺今朝绝不是一个安心等死的人。

    他为了找机会救援高迎祥,都带兵来京师走一遭了。

    就算把卢象升调到宣大当总督,怕是短时间内也难以招架。

    尤其是搞钱的法子,只会让朝廷把百姓全都推到锤匪的手中。

    吴国俊也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关键,大明的穷人太多了。

    只要还有活不下去的,这些人不去从了其余贼寇,就会从了锤匪的。

    这还是大部分都不知道山西百姓如今是个什么活法。

    太原那地界,他可是亲自去过,然后又跑到河南、湖广等地,那些百姓的生活跟锤匪治下,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

    自从那次太原之行,才让吴国俊下定决心,抓住机会暗中勾结锤匪的。

    卢象升为此上书希望皇帝能够区分贫富,在田赋的摊派上不同份额,但是被杨嗣昌给拒绝。

    因为操作难度太大,而且也不好认定,还是一刀切平均摊派为好。

    因为一刀切才相对公平,谁都挑不出刺来。

    崇祯表示认同,他要的就是钱,不是给自己多找出许多活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