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六圣篇(5)-《寂寞的时候》
太上篇(2)
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为你消除寂寞孤独冷的《寂寞的时候》,在上面,我们将关于天上的有关内容向大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现在,我们将就有关太上的其他的内容经行讲解。下面我们将讲两个关于太上的传奇故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
我们现在先讲的就是关于古代的:
话说啊在现在的在成都西门外还有一座很大的道观,他的名字就叫做“青羊宫”。而在那里面享受供奉的就是道家的开山祖师,也就是“太上老君”。
相传在古时候,现在道馆所在的地方当时叫做“青羊肆”,哪里也就是一个买卖羊子的空坝子,一点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是自从那个在母亲肚子里怀了七十三年,一生下来就有一对一七尺长耳朵的李老君得道之后。他骑着一头青角板牛,牵着两只青色绵羊,驾起紫气祥云,过函谷关飞来了成都这个“青羊肆”,他在那里点化了不少人也收了不少徒弟,给川西地区做了不少的好事,后来,人们就凑起钱修了一座庙宇庙子。这座庙宇也就是现在的“青羊观”。
传说不仅仅关于李老君的道法高,神通大海域关于他的那两只羊德,相传他们的本事也很大。只要是无钱看病的人,不管你究竟是什么病,也不管你病的有多么厉害,只要你摸一摸那两只青羊,保管你的病那是“手到病除”啊,而且是相当的灵验。随着时间的流逝,天长日久,那两只青羊也就被人们摸得光滑晶亮。
老君的两只青羊都有这么大的本事那老君那头大青牛的本事就更大了。下面有一个关于他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成都遇到了大旱灾,一百多天成都地区楞是没有下过一滴雨,田地都板结成了一块块的。而作为农民,再把家乡的树皮都吃完了以后,就只好去外面去讨饭。
当时就在青羊宫旁边,住着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姓张。他们没办法也只好出去讨饭。其实在往常的时候他们也就靠着栽点红薯、南瓜什么的过日子。现在他们也有卷起铺盖卷儿朝外头跑,但是他们又有点舍不得这住了几十年的老地方。因此走几步又掉转去看一下,走几步又走回去摸一下,大半天还没有走出半里远。等到他硬起心肠要走时,一眼就看见了一个干瘦的老道,怀里抱了一块半尺多厚的石板,坐在路边上用木棒朝着石板上拚命地钻,钻着钻着一下就倒在了地上。张大爷忙过去把他扶起来,伸手一摸,那个面黄肌瘦老道已浑身冰凉,嘴里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
张大爷一看:着保管是饿昏了啊。张大爷赶忙把壶里剩下的那一点水滴进老道的嘴里,过了半天,老道才睁开眼睛。张大爷连忙问:“道爷,你都饿成这个样子了!还钻那个青石板干什么啊?”那道人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说:“把它钻穿,做成磨子,好推豆腐磨麦子啊!”“你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做得出来啊?”张大爷哭笑不得地叹了口气对道士说道。那老道又开始说了:“水滴石穿。”张大爷听了这几句话,感觉似懂非懂的,忍不住又劝那老道:“你跟我们一起,顺着这条大路去讨饭吧!”那老道摇了摇头,摆了摆手:“大路宽又长,只够两人走,一人走为名,一人走为利。哪一条,都不是庄稼人走的路啊!”张大爷只觉得心头一亮,好像听懂了一点什么,于是他朝着他一家大小说:“走!都给我回去,就是人拉犁、汗浇地,也要拼命种庄稼,就是死,也要死在家里。”说完领着全家往回走。
可是他刚走几步就听见天上一片仙乐,四周一阵清风,抬头一看,一朵五彩祥云托起那位道长,向青羊宫缓缓飞去。张大爷一回家,那些还拿不定主意的左邻右舍也就都不走,都忙着收拾好犁,准备同火龙王大干一场。当天晚夕,张大爷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里忽听地里人吼牛叫的相当热闹,一睁眼又没有看到什么动静,直到天亮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阵麻雀叫把张大爷惊醒,他翻身起来,相门外一看:嗬哟!昨晚夕还是旱的田地,一夜之间就被人犁得来黑油油的了。大家也感到这事奇怪,就你一句,我一句地扯起来。扯了半天也扯不出个名堂来。张大爷在他地头转了一阵,忽然看见一串牛蹄印,就大声粗气地喊起来:“有了,大家回到自己田里去,顺着牛留下的蹄印去找,总会有个水落石出的。”
大家一听这话觉得有理,就“轰”地一声回到自己田里去了。张大爷领着全家过坟地,穿竹林,跨小桥,翻田埂,不觉来到了青羊宫门口。一看!只见好多人都顺着牛蹄印从四面八方找到门口来了。张大爷领着大家顺足印找到了老君殿里,只见神龛上李老君和他胯下那只青牛,浑身上下还冒着热汗,老君腿上和那四只牛腿上还沾满了泥巴这时候,大家才知道,是李老君和他的神牛,解救了庄稼人。
从此,庙里的香火就更加的旺盛了。一直到现在都还留传着这样几句民谣:青羊宫、青羊宫,太上老君坐当中,两根羊儿能治病,神牛耕田显神通“
这句是关于太上的第一个故事,现在是下一个,也就是现代的那个。这个是我以前看未解之谜的时候记得,大家哦可以去看看:
相传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日,一队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从安徽亳州向西开进,直逼鹿邑。当他们行至鹿邑县城东边的营子寨村时,日军“头目”命令所部“停止前进”,并派兵前往侦探“军情”。在当时啊,鹿邑县城内并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所以,巍峨耸立的老君台更显得“鹤立鸡群”,加上老君台上古柏森森,就非常引人注目。前去侦察的日军士兵返回报告后,进攻鹿邑的日军头目误以为老君台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命人在县城东城墙上架上迫击炮,对老君台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共“中”炮弹十三发,机枪弹无数。其中还有两发炮弹,射穿大殿山墙,一发落在了老君雕像的腋下,一发卡在梁架上。另外,还有一发炮弹卡在了大殿东侧的一棵柏树的树杈上。
值得庆幸的是,日军发射的这十三发炮弹,竟然是炮炮打“瞎”,一发未响。可想而知,当时若有一发炮弹爆炸,其后果的严重,将是不堪设想的。因为,当时老君台大殿后面的“老君炼丹房”尚在,而“炼丹房”中,则被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存满了原本准备做为“防御”之用的黑色炸药,如果有一发打响,即可引起“炼丹房”中的炸药爆炸,那样一来,不但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老君台”会在瞬间化为一片废墟,周围的古建筑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有可能“掀翻”古城鹿邑的大半个城池。
更令人不解的是,日本军队的十三发炮弹虽然在老君台一发未能打响,但在鹿邑县城的其它一些地方,他们的这种炮弹却是威力极大,厉害得很。譬如:东南城角城墙上的“奎星楼”、南城门上的城门楼等较为高达的建筑物,日军都是一炮命中,将其打“飞”于护城河内,使之成为一片瓦砾。据知情人所述,当时日军见发向老君台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甚为惊奇,加之老君台上没有任何“反应”,就误以为守护这个“抗战工事”的“国军部队”闻风丧胆,已经“望风而逃”,于是就集结部队,向鹿邑县城进发,并径直朝老君台扑去。等到这队日军走进“明道宫”,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的“太上老君”,一个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继而便不约而同,齐刷刷地跪倒在大殿门前,并口中念念有词,请求“老君爷”宽恕自己“向老君台开炮”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日军炮击鹿邑老君台,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纷纷扬扬,远近皆知。
据当地的知情人讲述:当年,日军打向老君台而未能爆炸的炮弹,有三颗分别被卡在老君雕像的腋下、大殿的梁架上和一棵柏树的树杈上,它们都“保存”了很久很久,其中被卡在树杈上的一发炮弹,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方才被人取了下来。如今,老君台上的大殿东山墙和那颗柏树杈上,还留有清晰的弹孔印痕和依稀可见的弹洞痕迹。接下来又发生了与日军这“十三发炮弹”有关的故事。日军侵华时炮击老君台“十三发炮弹”未响,绝非空穴来风,亦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来到中国后,特意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观光游览”。这位日本老人及其随从人员来到“老君台”之后,首先在“老君台”下东南方向的一个地方,立下了一通日式“和平碑”,碑文为中日文对照的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然后,他便在随从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爬上“老君台”台顶,虔诚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念念有词,拜了又拜。接下来,这位日本老人又诚恳地向陪同他们的中方人员再三道歉,并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随行人员一五一十地讲述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
原来,这位须发皆白的日本老人,就是当年向“老君台”发射炮弹的“日军炮手”。而且,据这位日本老人所说,当时他奉“上峰”之命,总共向“老君台”发射了十三发炮弹。而在此之前,我方所掌握的却是“十二发”。是不是这位日本老人年纪大了,抑或年代久远,记忆有误呢?不是的。2002年,由于数日阴雨连绵,“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属的古建筑施工队应邀对“老君台”进行修缮。他们在清理地基时,又发现了一枚日制炮弹,由于没有爆炸,不便保管,便移交给县武装部引爆了,至今仍留有引爆这枚炸弹的录像资料。这一下,正应了那位日本老人(日军炮手)所说的“十三发”之数。
这就是关于太上的另一个故事。那接着的就是今天的结语。关于太上的问题我们讲了很多。明天我们将会将关于太上的洪荒故事。
记得,这里是《寂寞的时候》,我们明天见。